凯发在线入口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咨询热线:13856234120

产品展示

当前位置: > 凯发网站多少 >

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廖俊波人民日报这样玩转融合传播

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廖俊波人民日报这样玩转融合传播
  • 产品名称: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廖俊波人民日报这样玩转融合传播
  • 产品简介:前不久,廖俊波被追授全国优秀员和时代楷模称号,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报道再掀高潮。4月,《人民日报》曾刊发《樵夫的魔力》《爱人者,人恒爱之》等多篇文字报道。6月8日至22日,再次刊发相关报道近30篇。与上一轮报道不同的是,这次在融合传播上下足了功夫,主

产品介绍:

  前不久,廖俊波被追授“全国优秀员”和“时代楷模”称号,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报道再掀高潮。4月,《人民日报》曾刊发《“樵夫”的魔力》《爱人者,人恒爱之》等多篇文字报道。6月8日至22日,再次刊发相关报道近30篇。与上一轮报道不同的是,这次在融合传播上下足了功夫,主打的就是新媒体产品。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制作的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系列和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了廖俊波》等9个短视频,在网上广为传播,而且倒灌版面,发挥融合优势,使廖俊波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。

  这些视频,仅在秒拍一家的点击率,每个均超过300万,21日推送的“廖俊波,你走了,娘的天也塌了”还登上新浪微博当天热搜榜前十,引发大量转载和点赞。这次报道,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宣传中用好新媒体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,也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新媒体产品提供了经验借鉴。

 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,廖俊波生前帮助群众的一些影像资料已很难还原。用短视频来呈现,就必须选好切入点,既要让读者感兴趣,还要让读者被感动。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和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这两个产品,一个是读信,一个是画像,从产品创意来看,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完成了情节闭环设计。这种创意,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。

  信,意为消息、函件,同时也具有诚实、可靠,不欺骗、不怀疑等意思。写信、读信、寄信,这样的场景对多数读者来说,显得既熟悉又陌生。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,使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把电子化的E-mail、短信、微信等同于写信。提笔写信时,书写过程所蕴含的情感交流,已很少能有机会体会到。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系列视频,正是抓住了这一点,在单个视频短短几分钟时间内,把写信时的仪式感、读信时的庄重感以及寄信时的郑重感等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类似的熟悉与陌生,在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中体现得也很突出。单看标题,有人会以为里面一定有画家创作的廖俊波高大的人物形象,可是当那些看似简陋、谈不上赏心悦目的简笔画作品呈现在眼前的时候,当画画者给出廖俊波为什么像这个画的时候,读者的心灵也会被这样的陌生所震撼。画作的创作者,大多是和廖俊波相处多年的人。作品看似简单而稚嫩,但这样的画面,本身就蕴含很深的意象。这些形象,是讲述者对廖俊波印象的最真实表达。一件件作品的叠加,形成的是生动、完整的廖俊波形象:如阳光、似黄牛、像大雁,读者的敬仰之情也便油然而生。

  创意的效果如何,从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。多个视频被网信办全网推送,在网络上广为传播,单个视频转载媒体数量最多的超过100家,系列产品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。很多读者在留言中,用“感动到哭”“泪奔”“心中装有人民,人民不会忘记”等文字,表达着廖俊波所带来的感动。

  要让读者从相信到感动,报道就不能是单向灌输,最好能够产生双向交流,而最为直接的就是情感交流。正如多次参与廖俊波先进事迹采访的人民日报记者姜洁所说“让典型人物的事迹真正感动自己,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”,这句话很能代表情感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独特的魔力。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和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这两个产品,在表达情感和情感沟通方面下了功夫,从人物选取到讲述方式,再到影像语言的使用,无不把情感因素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,目的就是通过情感释放,让更多人记住廖俊波。

  一是人物选取代表性强。廖俊波同志生前事迹,最了解者莫过于和他共事过的同事、亲人、群众,因此,作品在人物选取上,特别注重通过选取代表性人物来表达情感。

  以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这个作品为例,时长3分多的视频,12人参与讲述,其中有廖俊波生前的同事、司机、亲人,有他曾经帮助过的企业负责人,还有媒体记者。各有代表的人物,不仅说出来的话、讲出来的事儿符合讲述者身份,又能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。比如:廖芝根泪流满面地说出“你就像一条牛一样,只知道前进,不知道拐弯”时,代表的是父亲对儿子稍有责备的情感;南平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罗志说“群众看他来也感觉到像阳光的温暖”时,代表的是同事们从他身上看到的“心里装着群众,给老百姓办实事、办好事”的正能量。从这些话中,读者对廖俊波的人生担当和职责意识就有了更多的理解。

  二是讲述方式有吸引力。短视频,重在“短”,也难在“短”。为了在三五分钟时间内,给读者呈现廖俊波的完整形象,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和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两个产品在讲述方式上狠下功夫,注重人物与情节的跌宕起伏。

  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系列视频,采用“1+1”的方式,写信者用读信的方式和收信人沟通。陈艳为没能带着先生和小孩去看过廖俊波而后悔,刁桂华为没能给廖俊波任何报答而痛哭流涕……讲述者的不同经历,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感恩、敬业、亲情、别离的沉思中。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,采用的是“N+1”的方式,多个讲述人共同“画”出心中的廖俊波。领导、同事和亲人们在画出廖俊波的同时,还用简短感人的文字描述画中深意,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立体。

  三是影像语言有感染力。与文字报道不同的是,借助动态影像叙事,要特别注重应用和发挥影像语言的优势,恰当运用光影、色彩、构图、声音等影像语言表达不同的情感,将受众引入影像所要表达的特定场景中。

  以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系列视频为例:光影,主光线聚焦在写信读信者身上,形成画面焦点,突出主体人物;色彩,统一的深灰色背景,衬托人物悲伤的表情和冷色调着装,营造出沉稳、庄重的氛围;构图,镜头聚焦人物上半身,头部经常占据画面近半高度,多用镜头特写表现人物表情和写信动作,间或穿插陈述事实的资料画面,人物的“动”与背景的“静”形成鲜明对比;声音,统一的低沉音调背景音乐,饱含深情、低沉嘶哑的朗读声调,表达着感恩与思念之情。影像语言的合理运用,赋予了作品以特有的感染力,把读者带入特定场景而感动。

  仔细阅读两个产品和有关报道可以发现,在廖俊波典型报道中,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的内容倒灌版面表现突出,成效显著,有效激发了内容生产力。

  比如,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了廖俊波》这个短视频,于6月8日通过人民日报法人微博、客户端、中央厨房等新媒体渠道传播,点赞转发如潮,效果远超预期。读者喜欢这个产品,也说明这个创意和讲故事的方式与读者的需要形成了默契。此时,新媒体产品形成一定的热度,就可以好好加以利用。次日,《人民日报》四版头条刊发的通讯《廖俊波为何令人念念不忘——再探“樵夫”魅力》,就是该产品的负责人姜洁连夜赶写的纸媒端产品,在见报的同时还配发了短视频的二维码,成功实现了倒灌版面,形成了新媒体产品在纸媒上的二次传播。

  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系列视频,在倒灌版面上的体现也非常突出,该系列除预告片外的7期视频中,有5期在新媒体端推送后,又于次日在《人民日报》要闻版“廖俊波的故事”专栏刊发,6月21日4版刊登的《中宣部追授廖俊波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》消息和6月22日16版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摘要专版中,系列视频中的母亲篇和妻子妹妹篇,也分别以二维码链接视频的形式见报。此时,新媒体产品成了主体,而报纸产品辅助了新媒体产品的推广。经过倒灌版面,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与纸媒的解读形成融合效应,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,也让报道产品更加丰富,传播形式更加多元,报道效果必然是“1+12”。

  6月10日至14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“廖俊波的故事”专栏连续刊发五期报道,每期均以二维码链接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相关视频。

  《廖俊波,见字如面》和《看,他们这样画出廖俊波》这两个产品所引发的关注,无疑使其成为融媒体传播的成功样本,两个产品从创意到制作、传播,乃至倒灌版面,离不开深入扎实的前期采访作为基础,如果没有采访中了解到的与廖俊波相关的人物故事,如果没有从厚厚的采访本中积累的点滴创意,最终的产品就只能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

  融媒体产品的出品和传播,也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各个环节的协同作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无论是产品的制作团队,还是在新媒体和纸媒的呈现平台,如果没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各种平台的相互支持,就难以形成融合效应。因此,两个融媒体产品的“魔力”,也离不开团队、部门合作所赋予的“魔力”。

  编者按:近期,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。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,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、网络诈骗、虚假广告等陷阱,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。…

 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,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“数字鸿沟”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。2020年底,工信部正式印发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》。…

相关产品: